返程之时,小白特意另选一条道路,从薄姑经少海,再沿淄水南下。
从这条路走是管仲所提议的,为的是考察齐国北方的水脉,看看能否开通一条运河,沟通济水淄水,方便齐国与中原各国的交通。
历史上到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大兴水利,灌渠和运河兴建了不少,大都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方便交通运输。当然也有用于军事的,比如白起攻楚郢都便修了白公渠,以水攻大破楚都,淹死士民十余万。
还有了韩国派间谍郑国去为秦修渠,以期消耗秦国国力,延续韩国国运。结果郑国渠一成,关中成为天府,不但没能耗尽秦国的国力,反而成为秦灭六国的物质基础,为后世人所讥。
除了秦国的水利工程,地处中原的魏国也修了不少水利,其中有条鸿沟的运河,沟通了黄淮,连接了中原南北;若再加上吴王夫差所修的运河,那便可以沟通南达苏州,北抵古黄河;再借助大江大河的东西方天然通道,在全国已初步形成了内河水网。
而地处山东一隅的齐国,为了加强与中原的商贸交通,也修建了一条五十余里济淄运河,借助淄水入少海,再从时水流入济水处的河口,将临淄与全国水网连接起来。这条运河不但利于行船运输,也可以用以开发北方盐卤之地,使之变为千顷良田,功莫大焉。
只是这些运河淤毁较早,声名不彰,在战乱中因无人维护而废弃。而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更多的运河因此无名,其实古代北方的水运也很发达,只是随气候变化,降水稀少之后,很多河道便重新淤成平了。
但在春秋之际,华北地区的降水还是很丰富的,这年代因行洪不畅而导致大雨成灾,大水冲毁河堤的情况可比旱灾要多,没见我们的先祖大禹,他一辈子净干疏导水患这件事了。
因此小白希望在临淄与济水之间修条运河还是有先天条件的,也就是降水丰富,有足够的水源支撑。而且这运河若按照北方的天然水脉,只需修建一条五十里的运河,也就二十公里长,对如今的齐国不算很困难。
这个计划在今秋便由宁戚提出来了,他的着眼点主要是为了开发齐国少海南部这片湖沼。湖泽里有大片低洼地区在平曰里是陆地,洪水时淹没为水泽,水流增加了土壤肥力,但却因每年洪水而不能垦植。
毕竟齐国降水集中在夏秋,这个季节正是粟黍收获之时,一遇大水毁所有,时间长了也没人打这主意。但若能在这片上修建排水渠,使洪水流经河渠而不泛滥,便能淤积出成块状的农田。而且由于水源充足,土壤又肥沃,堪称上等良田,它样的田土若能增加千顷,足以令齐国国力大增。
有了这么多的好处,宁戚便上报管仲与小白,这个计划也成功引起了两人的兴趣,小白也专门召集大臣讨论此事。但最终的结果令小白有些尴尬,国内大部分贵族宁愿小白修建宫室,也不愿让小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修河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