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顿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个叫做“感知机”的模型,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和大多数初级机器学习算法一样,面对非线性问题,几乎无解!
很明显,即使是最简单的异或问题,这个模型也无能为力!
为什么他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一点?
因为在他目前的研究中,就很深入地涉及了各种非线性问题……
不过,这样正好。
只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稍微整理一下,写成一篇小文章,再投稿给《AMC》……
少说也能混个读者来信吧?
措辞么……不妨激烈些,反正也不是正式的论文。
毕竟,就算是正常的学术会议,也是允许拍桌子的嘛!
说干就干,莫林顿立刻拿出了纸笔,勾勾画画起来……
这是他长久以来的好习惯。
先趁着思路贯通,在纸面上打好草稿,然后,在敲进计算机的过程中,再加以润色……
一小时后,莫林顿放下了笔。
“《论感知机的局限,兼奉劝有志进入学术界的人们,请务必脚踏实地》。”
莫林顿郑重地将标题写了上去。
接下来,就是敲进计算机,编辑、润色,然后发送……
※※※
几个小时后,AMC编辑部。
杰瑞看着电脑桌面上两份来稿,一时间有点头疼。
前后相差没一会儿,两名投稿者居然投来了内涵相差无几的稿件。
这样的撞稿事件,虽然并不特别,但也绝不经常遇到。
很多时候,这都意味着:其中一个“借鉴”了另一个的想法……
但这个并不归自己来判断。
自己要做的,就是从中选一个靠谱的,推荐给副主编。
然后由业界内的大拿们来决定,是否可以登刊……
两个投稿者。
一个是在学术界小有名气的莫林顿,他在AMC上,曾发表过多篇文章。
而另一个……
“Dr. X?”
一看就是个笔名,甚至可能是网名。
当然,杂志是允许投稿者使用笔名,甚至鼓励使用简称的,虽然很少有人这么做。
一般来说,会玩这一套的,不是真正的大佬,就是纯粹的新人。
毕竟大家搞学术,尽管多半都是出于兴趣,但也很少有人不想扬名立万。
自愿为人类做奉献、不求任何回报?
世界这么大,这种人自然也是存在的。
但数量嘛……
就目前的这个事情来说,并不算很难取舍。
原则上说,当然用熟不用生。
而且,莫林顿已经在业界暂露头角了,Dr. X却连真实身份都未知……
但问题是,莫林顿的来信,通篇牢骚和讽刺,真的有点看不下去啊。
而那篇署名“DR.X”的文章,却写得非常不错。
格式正确、文理通顺、内容饱满……
若不考虑内容的正确与否,只从论文本身的写作技术来说,DR.X堪称优秀。
被这两位轮番批判的那个“JIANG HAN”,可真够不幸的,好不容易弄出点小成果,却被两位大佬围攻。
记得那是一位来自华国的科研工作者,而且还是来自一座普通的High School,本来就有点民科的嫌疑。
只怕他这一遭,要遭受一点挫折了……
杰瑞思来想去,仍然无法轻率决定。
他犹豫了一下后,就去找汤姆。
汤姆弄清楚前因后果后,摇了摇头:“对不起,这是你的工作内容,我不便多言。”
杰瑞苦笑:“老兄,请千万别这样说。
您就当做是同事之间,友好地交流工作经验吧!
你看这两个人,虽然远隔重洋,却几乎同时得到了相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