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之琉用便签记录:动力过于强劲,采用的燃料燃烧时温度过高,第一次常规实验失败。
第二次,采用“鹞”式战斗机的垂直升降引擎,负荷能力不足。
第三次,安装在弹道导弹上的亚轨道推进引擎,失败。
第四次,失败。
第五次……
第六次……
所幸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次次失败后终于迎来了一次成功——他采用被雷神之锤加工过的金属制造微型化引擎,完全可以承受住巨大的压力和高温,并且持续喷射方面也相当稳定。
“成了。”叶之琉心情大好,感觉自己就是棒棒哒。
动力终于达标,叶之琉赶紧开启下一个研究目标。
“卸力传感器安装在金钛合金后,这些细小的机动齿轮可以将导弹正面击中的冲击波均匀的分散到每一块金属上,是战衣的核心技术。”叶之琉面前是一个如同套鞋般的腿部模型,也可以称之为“喷气靴”,叶之琉意识到美国空军现役武器的引擎根本不配套后就放弃了借鉴的打算,里面采用的引擎完全是原创的,在风洞测试中,引擎的推进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而现在测试的目标则是传感器。
他在全息投影上亲自演示卸力传感器的卸力过程。
导弹的穿甲弹头击中外壳时,其力量会被瞬间分散开。
许多穿过传感齿轮的细小管线连接到了腿部的喷射器,提供的有效低温喷流经过测试,可以带着他飞起来。他在机库里进行了一次迂回飞行,确保了安全。第二次飞行测试时,叶之琉飞到了高约三十米的机库顶端大棚,能量用光的时候,他差点就从上边摔了下来。
“然后是手部。”叶之琉龇牙咧嘴的爬回实验桌。
手部的穿戴系统更加复杂,不仅要安装弹仓,关节处的驱动系统也要处理好,不然光凭人力是无法带动沉重的金属臂的。内部的散热系统、加湿器、内衬防御网、轴承与机动齿轮,都需要经过特殊设计,以承受住巨大的冲击力,在面对敌方攻击的时候,这些部件不能有任何闪失——所以外层装甲应用到的技术也要相当之高,起码也要是主战坦克级别的。
手部的喷射系统是核心技术,不仅将作为稳定系统,同时也是主力作战武器——掌心炮。
掌心炮的能量来源于方舟反应堆,内部是细小的激光发生器,可以把能量聚焦成激光发射。
而常规出力状态下则是把能量转化为等离子喷流射出。想在二者进行切换,同时用来进行复杂的战场分析,像贾维斯那样的人工智能必不可少。叶之琉亲自动手建立三维思考模型,直接模仿人脑的思维方式为新生的人工智能提供逻辑模型,并连接了那个时代的互联网,导入了大量资料,内置的导航雷达和测速仪能为叶之琉掌控战衣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轮到躯干了。”叶之琉翻阅着旁人研究出的人形机器人,蹙着眉——这些人形机器人真的是人形机器人吗?看上去一个个粗糙的不像人,实在是太Low了,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毕竟是二零零八年,离他生活的年代差了整整十一年了,自然有许多科技是跟不上的。
因为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所以不可能设计得那么死板,要足够轻便,这又不是反浩克装甲之类的重型战甲,第一套自然要贴身使用。
其中有个小小的指标——人体能做出的姿势,穿上战甲后都要能做出来,确保它的灵活性。
叶之琉将之形容为“能够跳芭蕾舞的机器人”。
因此,腹甲采用柔韧性十足的黄金合金制造,这些黄金用雷神之锤加工过,柔韧性方面就不用多说了,防御力大大增强——它可以变软,将导弹攻击时的碎片给弹出,将爆炸冲击波分开。
然后是手部与躯干的结合处,那里是战甲的薄弱环节。
叶之琉采用了金钛合金覆盖,这些经过雷神之锤加工过的合金在靶场测试中,连反坦克导弹和主战坦克的弹头都能弹开,九千度左右的高温,只能在金钛合金上留下浅浅的白痕。
最后关于头盔,比宇航员的头盔要小得多,但同样具有维生系统,小小的面罩上需要有通信系统、全息投影、用来喝水的吸管和空气过滤系统,全密封,能在核生化区域进行战斗。
尽管是第一代马克战甲,但叶之琉把这十几年来钢铁侠战衣上许多武器和新技术都设计出来了。
电弧释放装置是马克二号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战甲飞行或悬停时,达到稳定装甲作用。
同时,马克二号号腿部和背后有内置的副翼和襟翼,以增加飞行稳定性,这些设计特征在更高版本战甲里也变得更隐蔽、性能更好。
所以托尼上马克二号上的创意被叶之琉直接挪过去用了——他是有点懒,既然有现成的,那为什么还要自己设计?毕竟他也赶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