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依旧忙碌,每年只能来看望母亲一回,时间不定。露华从没在母亲的祭日遇到过他,想来他不愿当着别人的面流露出伤感或缅怀,也有许多话想单独对自己的亡妻倾诉。
回到日本的第一年,头一个月,她就来到灵园祭拜过。路德给她讲了墓碑上那首著名的情诗出处,诗句道出了分离和伉俪情深,诗名又暗合了母亲的名字。言下之意,奥斯丁先生对妻子其实是非常用心的。
当时她还小,对父亲的感觉只有冷漠和厌恶,看这句墓志铭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尖刻地说:生前聚少离多,对死去的人说“我必归来”有什么意义呢?
路德只回答了一句:这是成年人都有的身不由己。
露华能理解“身不由己”的含义,可是作出承诺的人本人却不在这里,妈妈也不会再回来了。
那样真情流露的逼问只发生过一次。随后几年,露华长大了,目睹菲特伯伯和路德的工作,多少能够体谅自己父亲的不得已,也学会了许多控制情绪的方法。
怒火、思念、眼泪,甚至病痛,都是可以克制的。
妈妈,我过得很好。虽然遇到地震还是会很难受,但我并不害怕,这灾难能让我想起你。
太郎回来了,也住在南葛市。假如我约他一起考东京的高中,就可以一起回到那座旧房子里继续住着了,像小时候一样。
好像我们谁都没有离开过一样,是吧?
不过,太郎不会离开足球队的朋友们,我们都会就近选择高中吧。可是,妈妈,我真的动过这样的痴念头呢。用三年时间换从前大家都平安的场景,哪怕是一分钟,我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犹豫。
露华注视着祭台上孤伶伶的石头玫瑰,略低头装作整理头上的簪花,闭上眼睛遮住眼中滚烫的情绪。
母亲是基督徒,却选择葬在东京,是为了她。她知道她长大后会回到这里,不远万里,回到自己的故乡。
现在她就站在这里,被许多人照顾得很好,非常健康,大部分时间都很愉快。露华看着母亲的墓碑,上面没有镶嵌照片,但她没有半分一秒忘记过母亲的模样。
然而,优雅美丽的母亲却看不到她用生命保护的女儿,也无法感受她的女儿心中翻涌的悲伤,她的尸骨正独自在一层薄土下冰冷地腐烂——年复一年,露华都会来看望母亲,可是无论念出的诗句多么浪漫,话说得有多漂亮,死去的人,再也无法“归来”。
露华摘下发间的浅粉康乃馨,和石雕红玫瑰并排放在一起。她小心地把花束和这一朵花整理好,站起身,向墓碑平静地点了点头,说了再会。
转身离开之前,一定不要忘记说一声再见。
她不能放任自己沉浸在情绪里。既然已经背负了期望,无论怎样,她必须活下去。
就算只有自己,她也会坚强地活着,好好活下去。
(第十三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