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就问题不大,就像是赵高在杀死了胡亥之后,也很快就被秦三世子婴,给设计除掉了一样。
也就是那个时候秦朝已经彻底烂完没有救了,几乎天下到处都在发生叛乱和起义,起义军也快要打进咸阳城了。
否则秦朝的国祚,这不就顺利的延续下去了么,一直持续到秦朝病入膏肓为止,再开始下一个新的王朝轮回。
满清那个时候不就也是这样的吗?在满清刚刚入主中原的时候,顺治帝早早的就没了,康熙帝八岁就登基了。
全靠四位辅政大臣来把持朝政,这不就是最典型的主少国疑吗?绝对不亚于秦二世胡亥被赵高把持朝政。
更不要说后面还有康熙帝成年,除掉鳌拜收回权力亲政,等一系列方便造反起义的混乱节点。
可是人家满清就是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这些困难,丝毫也没有秦末乱世之时,各路豪强们纷纷揭竿而起的名场面了。
而究其原因,大概也正是因为满清在入关的时候,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基本上把那些敢于反抗的人都给屠杀殆尽了。
尤其是著名汉奸孙之獬,为满清献上了剃发易服之策后,满清更是依靠着这一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服从性测试。
一举将所有可能会反抗满清的人都给逼了出来,直接为满清解决掉了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这才维持住了满清的长治久安。
所以就算满清时有叛乱会发生,也很难能够真正动摇满清的国本,因为叛乱的主力青壮已经被满清给杀光了。
就算是要等着下一代人带着仇恨,再成长起来复仇,那最少也需要十来年的时间长大成人吧,另外起义造反这个事情吧,一旦最后失败了。
多半也就不会再有什么后人和下一代了,所以就算再有人胆敢掀起叛乱,满清也无非就是再杀一次而已。
而且他们大多也都是各自为战不成系统的零散起义,自然是会被满清轻而易举的各个击溃。
如此反复几遍,那些敢于反抗的人只会被越杀越少,就算是还有一直坚持抵抗的人,那个时候满清也早就已经坐稳了江山。
所以说屠杀政策虽然不人道,但是在维系统治上,也确实是有其独特的优势,只是太过于血腥和残忍了。
试想一下,如果秦始皇嬴政,也采用这种类似的屠杀政策,将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
他们这六个国家残存的那些贵族余孽们,全部都给清剿干净了,像是什么项梁、项羽、张良等人。
以及和六国余孽张耳来往过密的刘邦等人,通通都一个不留,那么等秦始皇嬴政死后。
天下还能够大乱吗?恐怕未必了,就算是因为秦法严苛而发生叛乱和起义,也顶多就是像满清统治时期。
发生过的那些起义一样,大家全都是零零散散地各自为战,恐怕也不可能形成什么一呼百应的群体效应了。
因为缺少了带头的关键人物和跟随发动叛乱起义的主力兵员青壮,这才是真正的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呢。
虽然魏武帝曹操的屠城,和这种想要在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屠杀,从本质上来说不一样,但是殊途同归。
终究都是为了起到了一个震慑敌人的作用,让他们的敌人,从此不敢再继续反抗他们。
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要去满足魏武帝曹操的杀人欲望,还是那句话,魏武帝曹操虽然喜好人妻,但应该还没有那么变态。
也没有那么的疯狂,从魏武帝曹操做什么事情,都很喜欢师出有名这一点,就能够看得出来。
比如说以魏武帝曹操的权势,哪怕是早就已经十分讨厌那个非常喜欢揣摩魏武帝曹操心意的杨修。
后来这个杨修,更是掺和进魏武帝曹操继承人的事情里了,可以说是作了一手的好死,但是魏武帝曹操也没有随随便便的将这个杨修处死。
而是一直等到了汉中之战时,才特意的抓住了杨修的一个把柄,以杨修散播谣言,动摇军心为借口,将杨修给直接杀死了。
还有那个当众击鼓骂曹的祢衡,就算是这样当面来侮辱魏武帝曹操,也没有被魏武帝曹操给杀死。
就是因为魏武帝曹操爱惜羽毛,不想脏了自己的手,害怕自己会因为杀死祢衡,背上一个擅杀名士,不能容人的污点。
于是魏武帝曹操就选择了借刀杀人,将祢衡给送到了荆州牧刘表那里,后来荆州牧刘表果然也挨了祢衡不少的骂。
但是荆州牧刘表这个人,同样也是一个爱惜羽毛之人,也跟魏武帝曹操一样,不愿意背上杀死名士祢衡的污点。
就又将祢衡送到了江夏太守黄祖那里,这才让祢衡这个逮谁骂谁的狂士,最终死在了江夏太守黄祖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