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三座关羽陵墓
潜溪寺,又名斋祓堂,在龙门西山北端。为此处第一大窟。寺下泉水迸流,故有潜溪之名。唐代初年开凿。洞内雕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主佛“阿弥陀佛”端坐须弥座上,比例匀称,面部丰满,神情睿智慈祥。二菩萨丰腴圆润,双目俯视,造型敦厚,是唐初雕塑艺术中的佳作。天王身着甲胄,足踏鬼怪,竖眉挺立,表现了武士的英勇神情。
万佛洞,在龙门西山南部,建成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因洞内南、北两壁满刻一万五千尊佛像,故名。正壁阿弥陀佛端坐于八角形束腰莲花座上,神情安祥肃穆,背后雕刻五十二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坐一菩萨或供养人像,布局精巧别致。南、北两壁佛像下雕刻的伎乐人,舞蹈者婀娜多姿,衣带飘扬,奏乐者手执乐器,形象生动。洞口南壁上的观世音像,右手执麈尾,轻依肩头;左手提净瓶,娇柔无力,甚是可人。尽管其头部泐损,但从她那优美动人的体态中不难想象出她一定具有明媚如花的面庞。
奉先寺,在龙门西山南端。唐高宗初年开凿,至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竣工。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佛龛南北宽36米,东西长41米,有卢舍那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九尊雕像。主佛卢舍那佛高米。其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两旁的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刚健。群像形神兼备,刀法圆熟,巧夺天工,大侠之作,是唐代雕塑艺术中的代表作。
看经寺,在龙门香山即东山之上。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洞顶雕有莲花藻井,上面的浮雕飞天,体态丰润,衣带飘逸,给人一种凌空飞舞的韵律美。壁下浮雕的二十九尊罗汉像,相传是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个天竺祖师衣钵相承的形象,性格刻画入微,生动有致,是罗汉群像中的上等佳作。
白居易墓,在龙门香山即东山的琵琶峰上。白居易(公元年)字乐天,下邽人,陕西渭南县(今渭南市)人,生于河南新郑县,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属陕西省渭南(县市)东北。“你看这地名改动的,真个让说者费劲!乱改什么?!”
白居易乃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辑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终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岁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酬甚密,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三十余首。其《花非花》奇丽缠绵,《长相思》平易流畅,《忆江南》清新明丽,皆为世人传诵。诗有《长恨歌》、《琵琶行》、《燕子楼》等。白先生乃唐代大诗人,号称“诗魔”,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晚年寓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自然流畅,抨击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逝世后即葬于此地。其墓前立“唐少傅白公墓”碑,峰顶松柏葱郁,景色清丽。东眺嵩岳少室隐约可见,西瞰长桥卧波水平如镜,北顾邙山蜿蜓起伏,南望窟龛密似蜂巢,乃是龙山重点游览胜地。
白马寺,在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传说蔡谙、秦景二人去西域求取佛经,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四人同行,用白马驮经迎回洛阳。次年便在此建寺,以白马命名。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原建筑规模雄伟,今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山门内东西两侧有当时在中国传教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墓。所藏唐代经幢、元代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原有石刻弥勒菩萨像,已被盗往美国。这也应该索要回来,“中国的地面上,决不能让你们横行霸道!”寺东有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南宋末期德佑元年。)建造的齐云塔,四角十三层,高24米,巍然屹立。白马寺背负邙山,南临洛河,古刹高塔,遥相辉映。
上文所说的汉魏洛阳故城,在洛阳寺(市)东12公里处。此城东起寺里碑,西到白马寺,南起大郊村,北至邙山,洛阳河从中穿过,登高鸟瞰,城墙逶迤相连,故城轮廓尽收眼底。西周第一王周平王时始建东都洛邑,东周敬王姬匄(gài)迁都于此。西汉刘邦即位,初都洛阳,后迁长安。刘秀建东汉王朝,定都洛阳。曹魏、西晋、北魏等朝先后在此建都。前后千余年,汉魏两代为繁盛时期,故称汉魏洛阳故城。其南城墙早已被洛阳河冲毁,今存三面城墙,上有十四个缺口,为当时“楼皆两重,朱阙双立”的城门所在地。城内主要大街八条,宽40多米。宫城分南、北两部,据文献记载:“南宫太极殿,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北宫德阳殿,可容万人,文石作坛,画屋朱梁,玉阶金柱,有珠帘玉米户如桂宫之称。”城内最大寺院为永宁寺。东汉太学遗址在城南,当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多达三万余人。城西的白马寺、城南的灵台,都是我国古代著名建筑。
西汉壁画墓,在洛阳市王城公园内。1957年在洛阳老城西北发掘,后移至王城公园内复原保存。墓室用空心砖和小砖混合建筑而成,主室长方形,顶部起脊,两侧斜坡,周壁垂直,中间砌有过梁隔墙,形成前后两室,总长6.1米。耳室在前室的两侧,为丁字形,小砖砌筑,拱形顶。后室内有人骨架两具,随葬遗物在前室和耳室内,有陶罐、瓮、仓、灶及部分车马饰,共计四百五十六件。时间约当西汉中期,距今已二千余年。前后两室有极其精致的大幅壁画,有打鬼的方相氏,星宿图,吉祥,升仙,二桃杀三士等,色彩艳丽,结构紧凑,形象生动。其笔法性格鲜明,比例恰当,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另有复原的东汉墓、西晋墓各一座。本事真大,能够将墓穴“原迹和原材料”移植复原,其中必参有水分吧!
关羽林,在洛阳市南7公里。北临洛水,南望伊阙,风景秀丽。相传三国时西蜀大将关羽之头埋藏于此。墓冢高大,犹如土丘,冢周有参天翠柏,蔚然成林,故称关羽林。冢前有清人所立的“汉寿亭侯关云长之墓”石碑一通。碑前的着帝庙系明代建筑,由层层大殿、山门、戏楼构成一个整体。山门西侧的石牌坊,刻雕精致。殿前的石拦、华表及门窗上的木雕,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两侧的廊房陈列有洛阳附近出土的历代石刻。
说完这洛阳的关羽林及其陵墓,在此还要提及一下,在四川成都还有关羽的衣冠冢;在湖北省当阳县城西北3公里许,也有一座关陵,系西蜀第一虎上将关羽陵墓。史载,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与孙吴交战,败退于临沮,被杀。吴主孙权将其首级运至洛阳送给曹操,同时以诸侯之礼葬其尸骸于此。当初此陵仅具备土冢的规模。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始建祭亭,元至元中,增修墓道墓门。明成化三年,1467年,创建庙宇,其后曾重建、增修。陵园内现有牌坊、红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启圣宫、春秋阁、柏子祠、钟楼、鼓楼、八角亭等建筑。楼阁参差,殿堂森严,丹垣环绕,规模宏伟。墓冢在寝殿后,高7米,周70余米,秋石为垣,上加石雕栏杆,墓前碑亭,亦甚古朴。这里还保存着许多明、清两代名人碑刻,其中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俩所作之诗文石刻尤佳。陵园面临沮水,四望平旷,园内古柏参天,风景幽丽。
走向洛阳市老城北,会见到另一座古迹——含嘉仓。它创建于隋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唐代继续使用,故亦称隋唐含嘉仓。四周有城墙,面积42万平方米。仓城内有整齐的圆形窖穴二百五余座。窖穴口径8~18米,深6~12米,口大底小,圆壁斜下内收,窖底坚硬,经火烘烤,其上纵横铺木板两层,周围砌木板,均经油漆,防潮、防腐措施周密、细致。其中一窖还保存有已碳化的粟米。大部分窖内有砖刻名文,记载窖穴的位置、编号、储粮来源、品种、数量、入窖年月,以及管理人员的姓名和官职等。据铭文记载,粮食来源于苏州、刑州、冀州、德州、濮州、魏州、沧州、楚州、滁州等地,入窖粮食最高在一万石以上。
周公庙,在洛阳老城西关外定鼎南路东侧。相传隋朝末年王世充兴建。历代重修,延续至今。这周公,即姬旦,竟然和“鸡蛋”同音!号称周公旦,是周文王原西伯侯姬昌的第四子,武王姬发的四弟。据说《周公解梦》即为他所著。周公助幼小的周成王掌管政事,平定武庚即纣王之子的叛乱,稳住了周朝的统治。故此,后人建庙为之纪念,尊之为圣贤。据说后来约三千年之后的中国第二贤相周恩来·周总理有“周公”之称。这庙内的主要建筑有前殿和定鼎堂,两侧均有厢房。定鼎堂后有一小院,颇为幽静。庙内有明、清碑记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