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面罩需求出现的时候,早期应该以满足大多人基本需求为第一目标,可以牺牲一点舒适性,以保产量为主。
这一轮,单阀式胜出。
呼吸阀状态也定下了,接下来是功能性。
如何实现增压?
增加动力结构,或者单纯的机械设计,从生产角度来看,貌似是后者有利。
机械结构保障呼吸部压力,是要把阀门设计成固定压力,比如说内部压力达到1000百帕,它才会打开阀门放出气体,吸气也是一样,设定一个内部压力值,在压力降到一定程度时,开启内向阀。
可是麻烦也在这里,单纯的机械结构,无法在外部只有500百帕的情况下,让面罩内的吸气气压超过500百帕太多,如果出现大气压力继续下行,等于是个废物。
在这里下功夫,唯一可能的突破口是特斯拉阀结构。
这是一种没有可动结构的阀门,能实现气体和液体顺向流动加速,逆向减速甚至瞬时内无法流出的效果。不过整个王国只有短暂折腾过脉冲发动机的红石飞机制造厂接触过。
它最大的问题是它本身是全通结构,依赖分流弯管给逆向流体施加制动力,内外有压力差的情况下,无法实现长时间封闭逆流。
用在脉冲发动机上靠着赖脉冲效应本身每秒2000次以上的点火频率,特斯拉阀的效果和活动止回阀没有区别,并由于删除了活动件,大大增加了脉冲燃烧室的连续工作可靠度。
而用在呼吸阀上就麻烦了,人和人的呼吸频率差异很大,有的人呼吸周期几秒,有的二十秒甚至更长,用特斯拉阀实现压力保持,需要对应不同数量的气流分叉口,在工业制造上无法实现。
到此处明显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既然在批量制造上难以实现,就要回头看其它解决办法。
两种,基于电动的增压的方案,和基于魔法的碳净化办法。
电动增压很容易实现,甚至不需要用到风扇,步进电机加多重单向阀就能实现增压,纯机械结构的单向排气阀分开即可。
电动的问题在于电机,境内没有那么小的电机,就算临时开发出来供应量也保证不了,另外供电部分无法集成,猪鼻式本身重心就偏前倾,再加块电池在里面,别说家里只有铅酸电池能用,就算有锂电,重量也太离谱。
〰魔法解决方案在重量方面更有保障,缺点是结构会比较复杂,单一厂家产能不够,整个气阀的供应链会拉得比较长。
李想去上完课,呼吸面罩实际已经定型,后续的问题主要是生产链的配合。
对了,她这次上课的厂子不是制造局,而是风谷工业联合会。
风谷发展了几十年,位于河谷地带的城区已经和谷口的工业区接壤,也是除南北庞勋外的第二大人口城市,拥有比较复杂的产业集群,风谷工业联合会应运而生。
这是个企业自发组织的交流会,最早只是几个厂子的业务员偶尔凑一起商量事,慢慢的就形成了有固定场所的常驻交流机构。
它的主要功能是生产链协同,这最早是市政厅的功能,有了它之后市政厅只要派几个人驻扎在这里发任务和引导产业方向就行,可以说为风谷的行政精简做出了杰出贡献。
放到这里上课,因为氧气面罩这个新东西,暂时都不知道是不是一定有需求,自然也不能像正常任务一样指派。
相比拉起来直接开始生产,上课这个行为,更多的还是引导企业钻研产品分析的思路,不要什么事情都等着官方来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