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琳又学会一个四环魔法,用神术长出来的飞机做前置载具,飞到高空转了一圈。
李想殿下教的知识没问题,高空的确呼吸不易。
现阶段研究院各种任务不算繁重,卡洛琳突然想到去高空转,因为最近来了个新项目,要求研制基于魔法的二氧化碳滤净器。
研究院收到的项目都是走上级部门正规途径来的,不会只有一个要求,还有各种附加细节和相关参考书。
按项目说明,二氧化碳滤净器的早期型号不做具体大小要求,但需要保证各避难所的通风系统及设备间能塞进去。
很简单的项目,总觉得有点小瞧人了。
真的做起来,才知道麻烦事有多少。
卡洛琳最早打算直接用魔法进行质变,理解二氧化碳脱碳条件后用魔法实现滤净并不难,在探险家职业魔法里就有个现成的法术,用于改善遗迹、地穴的气体环境。
样品很快做出来,放到新城车站的地下避难所测试,问题就来了。
新城车站地下部分,平时用于旅客上北向月台搭车,夜间没有客车所以不会启用。
第一版样机白天的测试结果很不理想,前后几小时的气体取样,十个检测点里有四处二氧化碳含量没有明显降低,一直在2‰上下浮动。
2‰的二氧化碳含量貌似不高,但没有样机的时候,车站地下区通过两个穿到两条铁轨中间的通风井,平时也只有2‰,等于是样机在部分区域完全没起到作用。
参照数据,户外二氧化碳含量是0.4‰到0.7‰,地铁站空气“良”标准约1‰,用百万分数(。新城站地下部分比地铁差一些,主要是缺乏小型机械通风设备,有安装,但是是用于应对超高人员密度的,功率比较大,在非避难期间很少启动。
夜间实验,因气体环境平稳,二氧化碳沉积会导致平均含量比白天增加,不过这个时候样机的效果就明显比白天好。
总之法术被证明有用,但单纯的一个法术施放点,似乎无法应对人员活动较多的情况。
卡洛琳上天玩了一圈,已经知道上面在担心什么,也比较上心。
带着组员到各城索要避难所施工图,也包括王庭树避难所的,回来后埋头肝了一阵,拿出新方案。
简单描述新方案,就是利用通风管道,从一端引入气流,滤净二氧化碳后从另一条管道排出,当然大型避难所的通风管不少,实际会更复杂一些。
提交申请后,由工业部工程署协调,批准新城避难所的试验型改建。
如果换一个院士来做,这个改建批准恐怕还要再耽误一个版本,不过卡洛琳用上心思考虑的比较全面,通风入口选在侧壁偏下的位置,也没有提出要嵌入墙壁,不需要改动墙体和地面所以协调起来也比较容易。
大型人防设施空间足够大,几条方形金属管道暴露在外也不影响使用。
表面管道施工也比较快,十几天就建好了主通风管路和测试用的最低分支数量。
主通风管,就是两个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大管,分支暂时只有六个,进气出气各三个。
完成后使用原本存放清扫工具的杂物间做装置室,门改成密闭式,进入第二轮测试阶段。
这个版本的效果好多了,开启半小时后多点取样测得的二氧化碳最高浓度只有0.8‰,并且维持的足够稳定。
但还是不放心,协调后组织一次临时避难演习。
规模不大,只有三千人,主要人员是真正避难时负责组织民众的,以及部分市政人员。
实际在地下的时间为四小时,其中两小时彻底关闭通风井和通道门,有魔法人员在里面预防事故。
又忙和几天,拿到了这四个小时各点的高密度采样数据,才算有了真正的依据。
上面担心的是未来某一天外面完全不能呼吸,这套二氧化碳滤净装置是非常重要的生命保障设备,在确保过滤量的同时,还要有足够高的可靠度和可维修性。
利用密闭实验数据,得到了人均二氧化碳制造量,才能标示出具体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