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biqu6.com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我翻拍真没想超过原作啊 > 264 谁都有扑街的时候

264 谁都有扑街的时候

没错,东洙也是个从小被家人抛弃的孤儿,所以他起初并不觉得素英会回来找羽星。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8岁的孤儿海进,这孩子偷偷钻进了他们的车里,也跟着一起上了路。

与此同时,秀珍那边接到同事传来的消息,素英杀了人。

在秀珍看来,自己负责的是买卖婴儿这一块,而杀人案则是由刑事科处理。于是,为了自己“破案立功”,她决定在三天之内帮助尚贤等人完成“犯罪事实”。

具体来说,就是钓鱼执法,找一男一女假扮买家。

只可惜,这两人缺乏常识,几句话就开始让人生疑,仿佛是二道贩子一般。

一计不成,秀珍再生一计。

她直接找到素英,说明自己知道素英杀人一事,并给素英身上装了窃听器,用以监视尚贤和东洙。

没承想,就在这时,羽星不小心病了。

情急之下,东洙和素英不得不假扮夫妻,带着羽星前去看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除了秀珍,还有人也盯上了他们——被素英杀死之人的老婆,她也想要羽星,因为那是他老公的骨肉。

但,这不是一个小三破坏别人家庭的故事。

原来,素英是离家出走后遇到这对夫妻,并展开了一段畸形的关系。

女的被素英称之为“妈妈”,男的竟然不止强行与素英发生关系导致她怀上羽星,还一直强迫素英接客。

后来,在实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素英将男人杀死,而后便有开头那一幕,为了逃跑方便,她把羽星放到了婴儿暂存箱。

这一路上,尚贤、东洙和素英等人之间,产生了类似家人的那种亲情羁绊。

所以,尚贤和东洙决定,不会放下素英不管,也不会把孩子交给“妈妈”,必须找到靠谱买家才行。

他们不是没有闪过干脆大家一起抚养的念头,但终究只是闪念。

而同样的,秀珍也在整个跟踪的过程中,慢慢对他们这些人有了改观。

在影片最后,素英选择了自首,羽星则被秀珍所照顾着,而尚贤和东洙也没有被捕。

三年后,素英被减刑提前释放,秀珍联系了大家,希望一起讨论关于羽星的未来。

同是枝裕和的其他作品一样,单看《掮客》的剧情介绍,你很难get到其中的微妙与细腻。

就主题而言,这一次是枝裕和为我们呈现的,仍然是在残酷人生中,那些亲情化的情感流动。

与《小偷家族》类似,这部《掮客》中的主角,也相当于临时组建了一个家庭,而且他们中的所有人,都有道德瑕疵,都被现实所困。

东洙和素英前面都有提过,这里咱们就以尚贤为例。

他开着小店,负债累累,总是遭到小混混上门催债。

他以为卖孩子赚到钱老婆孩子就能回到自己身旁,可后来才知道,如今老婆已经和他人有了孩子。

显然,尚贤是不幸的,但他企图贩卖婴儿的行为仍然是一种做恶。

不可否认,单看电影,在是枝裕和成熟的技法之下,无论是他,还是东洙和素英,我们都能抛开道德上的审视,被那一个个温暖和有爱的举止所打动。

必须承认,是枝裕和是功力深厚的。

整部影片,随便拎出一个片段,都能让人产生共情,或是会心一笑,或是感动遗憾。

那么,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说感受非常复杂呢?

在是枝裕和的片子中,我们总能从被社会遗弃的人身上看到那些纯粹的善。

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所构建的一种影像空间的乌托邦,让观众在残酷的现实之外,可以获得一份神奇的愈疗。

不少人说《掮客》是是枝裕和在重复低配版的自己。实际上,他丢失了自己赖以成名的所有作者元素。

是枝裕和以往的电影,经常利用日常场景,通过做饭和吃饭等过程中细节的展示,丰富人物之间的互动。

不过在最近的两部合拍片里,由于文化的差异,这种熟悉的场景消失了,《真相》中的吃饭场景完全失去了《步履不停》和《小偷家族》的灵性,《掮客》直接放弃了这种形式,却没有挖掘出替代的表现方式,让人物吐露心声时显得突兀。

乘坐摩天轮的段落算是本片硕果仅存的华彩段落,也成了整部影片的题眼:

升到顶端,便会逐渐回落,偶然拼凑的旅程终会告一段落,经历一个圆周的旅程后,几个人都会被拖拽回出发的地方。

但与此同时,随着摩天轮缓缓画下的一个圈,三位各怀心事的人也都在摩天轮上的对话中弥补了人生的缺环,走出摩天轮时,他们已变得不同。

不过,是枝裕和这次对人物的操纵着实笨拙了,为了赋予摩天轮这场戏应有的重量,他预先就工整地将四个人物两两分组,这种意图过于明显,尤其是半途中加入旅途的小孩海进,观众很容易发现海进是导演为了剧本结构强制添加的人物,其功能性只是为了填补奉俊昊的人生缺失,让他投放无处安放的父性。

是枝裕和创作过不少「父权缺失」的故事。

父亲的缺位也曾伴随是枝本人的成长,通过创作,他逐步理解那个不被自己理解的父亲,拍摄《忘却》时,他到父亲的故乡台湾寻找痕迹。

成为父亲之后,是枝裕和尝试站在父亲的视角讲述故事。但作品中始终不变的是对父亲这个家庭角色的审慎处理。

《比海更深》和《小偷家族》中,父亲的角色直到结尾才被儿子谨慎地承认。

《小偷家族》和《距离》两部电影以同一个台词结尾:「爸爸」。父亲的被接受可以说是是枝裕和以往作品中重要的悬念构建。

但在《掮客》里面,这些犹疑和审慎统统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善良体贴而且幽默感十足的宋康昊。对于熟悉是枝裕和的观众,这是一个很难适应的体验。

毕竟是枝塑造的男性形象,正是因为其各种各样的人格缺陷,和其极力掩饰的不自信,才让观众在嫌弃之余产生怜爱。为了获得观众的移情,是枝裕和放弃了让他的人物更加细腻深邃的可能性。

生活化细节的乏善可陈,人物塑造上的审慎和幽微的性格特点被一把抹去。《掮客》就像匆匆上路的面包车,把主题之外的一切抛向身后,奔向导演预设的终点。

是枝裕和的电影,时常靠缺席者串起整个故事,缺席者冥冥中影响着家庭的运行,不便明说的事情,通过已经离世的人带出来,或者用他的缺席构成其他家庭成员维系在一起的理由。

如《海街日记》两次葬礼,《步履不停》忌日的相聚,《比海更深》已经过世的父亲,《无人知晓》里未知的父亲和不在身边的母亲。

家庭成员对缺席人物的讨论和暗示,让往日的碎片零星出现,使日常的叙事带上悬念,这是是枝裕和的编剧技巧,用家庭成员的空缺造成留白,扩展作品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想象空间。

这种技巧所能达到的可能性在《小偷家族》和《掮客》中被尽可能地放大,或者说在后者中被滥用了。两部影片各自塑造了6个人物,每个人物身上带着一个缺席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剧情推进过程中被不断补全,同时随着6个人物背后故事的渐次揭开,让情绪和悬念一步步释放。

然而,两部电影故事成立的基础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小偷家族》为几个底层人物塑造了一个放诸全人类的情感道德模糊地带。

而《掮客》的儿童贩卖,无论如何美化和缘饰,都触碰了人类的道德底线。

《掮客》编造了一个美好而虚浮的故事,努力通过讲述人物的前史来自圆其说。

然而几个人物的故事,无不由于细节的丢失、人物塑造的一厢情愿而失去可信度。

需要一砖一瓦搭建的情感基础,在这个故事里,成了早已预设好答案的空中阁楼。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纠缠,表现得过分轻巧和模式化,缺乏情感深度。

这种力不从心,尤其体现在母亲素英一角。IU无论身形还是照顾孩子的手法,都不像是一个刚生产的母亲。她与女警察天台对峙的场景,是是枝裕和最大的败笔。

两个人争相抛出堕胎和弃婴两者哪个更可耻的金句,仿佛在依靠逻辑争论一个事不关己的论点,而不是字字如针尖般戳入自己的内心。脱离开情感的土壤,台词飘在半空,显得虚假和做作。

《掮客》成了一个是枝裕和不愿醒来的幻梦,结尾时,面对无法收拢的一地鸡毛,导演直接把电影里的灯关上,在黑暗里向观众一遍遍灌输「感谢你降生在这个世界」的鸡汤告白,似乎一厢情愿地相信,把一句没有情绪基础支撑的话说五遍,就能让这句话自动变得可信。

这期间,是枝裕和不愿意把灯亮起,担心演员的表演戳穿这个尴尬段落自我感动的本质。

是枝裕和今年已届六十,其电影生涯大约可以盖棺论定。

他取得了不小的声名,与前辈相比不遑多让。然而,其敬重的前辈侯孝贤巅峰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他从未达到过。

与山田洋次相比,他缺乏幽默感和坦诚。与成濑巳喜男相比,他浅学了成濑的构图和机位,却学不会成濑道德边缘情绪拉扯的技巧和表现力。

与他心向往之的今村昌平相比,他缺乏泥潭里的诗意、灵活应变的能力和对蛆虫旺盛生命力的表现深度。

是枝裕和不能理解小津,他从未试图描绘过小津电影里那种永远在场的父亲形象,也从未表现过小津恒定机位下的无常和落寞。

从《幻之光》开始,是枝裕和便了解自己的缺陷,那就是对场景的过度设计,对人物轨迹过重的干预痕迹。

他坦言自己最想拍出的是今村昌平《人间蒸发》那样应变自如、充满想象力和敏捷性片子,但他做不到。

他的种种尝试仅限于演员调教上的优化,而这种尝试面对《掮客》中的外籍演员,也一筹莫展。

五年前,是枝裕和谋划自己未来的创作,说同一个题材或许会在六十岁时以不同的视角去拍。到七十岁时候,或许仍能家庭片里试试拳脚。

他已经窝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懒得再起身。

自《海街日记》以来,是枝裕和的影片就已失却旧有的锐度,变得过分温情。

但是枝不以为意,他写道,「我凝视着自己脚下与社会相接的黑暗面,同时珍惜每一次新的邂逅,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努力在今后的电影中呈现那些好的一面。」

如果「那些好的一面」指的是《掮客》这样甜腻空洞的肥皂泡,还是不要再拍了。”

推荐阅读: 男神成长系统 从逐梦演艺圈开始翻拍烂片 我选择进入洪荒世界 我真不是山野大家 人世间之我真是周秉昆 我不知不觉就全能了 娱乐:刚离婚,我就火遍全网 灵气复苏:我家校花杀疯了! 刚分手,发现前女友也是文抄公 我有一双黄金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