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确的说,战斗一直在进行。
只是这次,对双方而言,都是决战,都是孤注一掷。
玉门关的两侧,东、西数十里,皆是一片喊杀声。
本是晴朗,阳光普照的天空,被二十万人的搏杀激起的沙尘,遮住了阳光,显得格外阴沉。
李大亮迅速感受到了战场的变化。
他一边向东派出求援信使,一边迅速调整部署。
面对着敌人的全力进攻,对李大亮所部而言,想完全硬抗是很难做到的。
人数摆在那嘛。
如果选择全面防御,就会摊薄每个方向上的防御能力。
很有可能被突厥击破某个点,从而使得全线崩溃。
如果选择集中一点进行对攻,或许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因为突厥骑兵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全面进攻,每个着力点上的兵力就会被平摊。
唐军如此,突厥人一样如此。
李大亮必须迅速做出选择,是全面防守还是集中一点,打一个防守反击。
李大亮选择了防守反击。
选择防守反击有个最大弊端。
那就是集中一点突破之后,四周就会被突厥大军突破。
也就是说,李大亮所部会突入突厥大军腹心,而左右两翼就会被突破,甚至后路也会被突厥人截断。
这就又形成了一层肉夹馍的形态。
但李大亮还是选择防守反击。
他相信李沐,愿意将后背交给李沐。
朱邪克勒显然没有意识到李大亮的脾性,会做出这样反常的选择。
这一把,不能说朱邪克勒部署是错误的。
相反,朱邪克勒的眼光是正确的。
战场的僵持不改变,时间是站在唐军这边的。
至少对玉门关内的唐军是绝对有利的。
他们不缺少补给和援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就算朱邪克勒事先预知李大亮会做出这个选择,朱邪克勒一样没得选。
但朱邪克勒还是郁闷了。
大战一开始,左右两翼的突厥骑兵,迅速击破唐军左右两翼,向唐军纵深插进。
李大亮中军主力骑兵,同样直插朱邪克勒的中军位置。
朱邪克勒只能抽调正在进攻玉门关守军的步兵配合援助中军防守。
如此一来,玉门关的守军压力反而大减。
这个后果让朱邪克勒深深懊悔。
相对于击败李大亮,突破玉门关才是最重要的。
可突厥骑兵已经向李大亮部后翼包抄,再想调回,已是妄想。
朱邪克勒无奈之下,迅速做出调整。
从进攻玉门关的步兵中抽调些三万大军支援中军,暂时稳固住战线。
中军的位置绝对重要,一旦被李大亮突破,就会与玉门关守军会师。
产生的后果就是朱邪克勒和他麾下大军,从此再也别想从玉门关出去。
由此战斗到傍晚后,玉门关的攻防战,其实已经陷入僵持。
主战场反而东移至玉门关以东数十里处。
朱邪克勒眼下只能等待,等待穿插到李大亮身后的突厥骑兵,及时返身进攻李大亮身后,与自己形成前后夹击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