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州郡这个地方,真是差不多年年受灾。
只不过有时候是旱,有时候是涝,从来没有轻省过。
但中州郡人,却不知为什么,依然愿意在中州生活。
而且,他们受灾后往外跑,似乎都跑出经验来了,甚至还产生了一些固定不变的逃荒传统——比如说,他们每个村子往外跑的人,一定要分散开,往四面八方跑,而不是都往一个地方去。
也多亏了他们有这个传统。
不然,若是他们一村子、一村子,都仅仅奔着平安郡这个方向来的话,哪怕吉祥县的地盘再扩大一倍,也装不下这么多流民哪!
随着流民越来越多,王氏又喊了县里的富贵人家和商户,凑在一起,号召大家伙儿要设粥棚。
夏稻花听了,沉吟许久,最终决定有些话,还是得说一声。
杨县令和他夫人王氏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码事。
自己想到了却不说,过不去自己心里这一关。
只是,还没等夏稻花把她心目中的好办法——“以工代赈”说出来,就听到王氏提起了杨县令的经验:
“我们老爷以前在红石县的时候,也曾经遇见过类似的情况。前一任县令因为处置不当,结果流民在城里闹事,把那县令给杀了,还抢劫了城中好几个大户。”
说到这里,就有些人家的女眷不安地动了动,想来是开始担心自家的安全了。
王氏微微一笑,面色却显露出几分愁绪来:
“当时我们老爷临危受命,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平了乱党。
只是那会儿,县里的大户,已经有七八成都受过流民的祸害了,幸存下来毫发未损的,也就不到十户人家……”
王氏铺垫了一盏茶的功夫,见大家伙儿的情绪都有些紧绷,才把戏肉亮了出来:
“我们老爷张罗着以工代赈,我觉得我们这些后宅女眷,也不能就这样干看着。
好歹也得做点什么,不能让爷们在前头孤军奋战哪!”
众女眷点头称是,纷纷表示,王氏指哪,她们打哪,绝无二话。
王氏便笑了笑,环视了一下在场的众人,等到鸦雀无声,众人的视线都集中到了她身上,方才缓缓地说道:
“我寻思着,这施粥棚子,还是得建几个的。
这粥水不能太稀,免得饿死了人,好事反而办成了坏事;却也不能太稠密了,吃得太饱了,人又闲着,便容易多生是非……”
王氏说了不少,众女眷纷纷答应要回去开办粥棚。
大家伙儿商议定了个大致范围,规定了谁家的粥棚可以开在哪一片。
省得分布不均,一处粥棚太多,另一处却一个也没有。
这之后,王氏提出要平价买入一部分粮食,因为开官仓放粮,是需要请示上级的。京都离得虽然不算很远,但这一来一回,便又耽误出去好几天的功夫。
几天的功夫,已经足以让流民中出现饿死的人了。
所以王氏决定,一边让杨县令派差役去京都请旨意,一边先自掏腰包,跟几个粮行买些粮食,先顶上。
当然了,价格太贵是不成的。
几家粮行的女眷不敢吭声,脸色一下子就都变得奇差无比。
------题外话------
晚安,好梦,明天见。爱你们,(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