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无论再怎么愈演愈烈,都没有办法引起李松林本人的关注就是了!
毕竟,他还是很忙的;
尤其是在插班生的考试上面,越是到了最后,他对于自己的审慎也就会更加的严苛起来。
因为要知道,很多事情都是在紧要关头出乱子的,所以是半点不敢含糊的。
在一切都没有盖棺定论之前,都存在这种那种的变数,而他能做的也仅仅是把握好自己而已;
这边快速的进入状态,一个人如往常一般学习了起来……
此刻的图书馆,除去细微的议论声,也就再动静不过了!
里面的人轻手轻脚,眼神里皆流露着对于知识的迫切需要。
总给人一种错觉,那不是去复习,而是去屠龙。
一整个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明明是一个很安静的环境,可里面的学生又那么热血的过了头。
似乎透过表像可以看到他们头上飘扬着的红色“战斗”头巾。
看iPad有之、玩手机的、刷视频的、看复印版资料的亦有之;
大家各干各的,有的在认真学,有的在半学半玩,也绝对不缺少在里面开黑的……
他们就特别像是几类人的集合,在诠释的各自的一种生活、学习态度。
也许现阶段看不出这些貌似都在图书馆学习了一整天同学的各自区别,但过了一段时间绝对能发现其差距。
眼神不一样,外现表情不一样,呈现的状态亦是大为不同。
可是离开了家,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管束,又哪里还会有人在乎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学好呢?
毕竟高中肯定大多数是住在家里的,所以离不了父母的管束,基本上在大学之前的学校老师更是会紧紧的盯着你,希望你能有个好成绩。
到了大学,这些怎么可能还有?
一个学校,下面每个专业都有数不清的人,一个辅导员要带几个班,负责一堆的事务。
他们不会有时间管你的,如果大学自己松懈了,废掉的也只是自己而已;
于学校而言,我们就是一个在它审核机制里的一个产品,如果顺利那就毕业,如果不顺利最后也只能走到延毕和清退两条路可走。
很现实,却也是很多大学一个默认的游戏规则。
仔细想想也是,上大学了基本也都满十八岁了,是合法的国家公民了,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权了!
按理来说,你也该学会去自己长大了,说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一点没错,毕竟里面的社交、学习、生活都是各种各样的圈子的集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过法,最后大学生活过成怎样,也就看自己如何选择了!
……
在这样的一个复习环境里,大家按照着自己的想法分配着时间。
一点点的去熟悉考试的内容,其中很多人都是以老师圈定的复习范围来的。
但时间久了,亦或是上了考场,你才知道那重点到底是不是重点范围。
有一些“演员”,就基本上画了范围之后,考试的时候你会发现完全不一样。
基本都是变化题,那么估计大家很有可能会倒下一大片。
老师们只管画重点,可从来没有说会按照重点内容来考,当然要是你不学那么你一定不会就是了!
左右是你自己的问题,如何取舍主要看个人。
认真学了的同学,就算是不看老师的范围也能过,不能过的就是原题给他考都极有可能过不了;
就是那么真实,因为考试这件事就是你要付出才能有回报。
抱有不劳而获心态的,那么基本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