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biqu6.com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大唐探 > 第二百零八章 朝廷必不轻放

第二百零八章 朝廷必不轻放

这个故事,给李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见,要扳倒一个官员,可能仅仅只要一个小条件达成,就可做到。

从这一点来说,后世赵普要面对的困境,现在的李昌符,只怕也要开始硬着头皮处理了。

官位诱人,更何况,这是一个相当于土皇帝一般的晚唐节度使之职,若是因为丁忧之事而轻易离去,实在令人心如刀割呀。

这时的李夔,又想起了另一件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

安史之乱后,唐朝盛极而衰,地方节度使也随之做大,逐渐不服从中央管制,变得尾大不掉,形成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直到唐朝灭亡。大家别看那些节度使都是牛逼哄哄的实权人物,但其实节度使们也有他们自己的难处。除了管理本镇一应兵马钱粮军民事务之外,他们还得时常应付朝廷的讨伐、邻镇的侵扰,更要时时防范自己手下的骄兵悍将,甚至身边的兄弟子侄们犯上作乱,着实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了。

而说到做节度使最难的地方,却是要以一个地方最为突出,这个地方就是幽州镇。

幽州镇位于唐帝国疆域的最北端,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市),其核心辖地为幽、涿、蓟、瀛、莫、檀、妫、平、营九州之地,纵横2000余里,是唐朝实力最强大的藩镇之一。因在平州卢龙县设有卢龙军,节度使由幽州节度使兼任,两镇实为一体,所以幽州节度使也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或称为卢龙节度使。

史载,安史之乱以后的幽州镇先后共出现25任节度使,但仅有区区的5人平安地度过了任期,其余20人中,有11人被杀,1人自杀,5人被驱逐,3人自行出奔,结局大多十分悲惨。而在那不得善终的20人中,刘济被自己的儿子刘总毒死,李匡威被成德节度使王镕所杀,李匡筹被沧州节度使卢彦威所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为李存勖所杀,其余的全都是被本镇的骄兵悍将所杀,或是被赶走,或是被逼出奔。出事率竟高达恐怖的百分之八十。

由此可见,纵观唐朝两百多年的节度使制度,幽州节度使是当之无愧的最难当的节度使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唐朝之际,节度使制度看似如此不合理,却还能一直延续下去呢?

这真是一个吊诡的命题。

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来问,那就是,节度使制度问题很大,缺陷很多,为什么唐朝要一定要采用呢?

李夔心下觉得,看待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能以后世的角度来解读,而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才是最为正确的做法。

设立节度使这个后患严重的问题,也许玄宗皇帝早就考虑到了,只是权衡利弊觉得好处多一些,就采用了。

毕竟,任何一种制度都不会永远完美无缺,只是适合不适合某个时期。可能当时好处多多,时间长了麻烦一大堆。就像“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在他那个时段可以集权迅速稳定政权。至于以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量,他的继任者们不得不变相恢复宰相制度--内阁。

回到问题本身,采用节度使制度是玄宗不得不如此做。

为什么?因为“府兵制”完蛋了,中央政府必须采用一种制度来保障军队的运转。(公元749年,“折冲诸府无兵可交”,标志着府兵制在唐朝“寿终正寝”)

所谓“府兵制”源于西魏宇文泰,是宇文泰“邙山之战”惨败于东魏后对于兵役制改革的重大成果。隋文帝杨坚把“均田制”加入其中,形成兵农合一的义务兵役制。唐太宗李世民靠着它横扫四方,一统江湖。

这里有个问题“府兵制这么NB,为什么玄宗要坐看它崩溃?”正确答案是“维持不下去”。《木兰诗》中木兰从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的就是府兵出征要自备武器装备这种情形。也就是说府兵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最低得是自耕农,甚至得地主家庭出身),这反过来要求政府必须保障府兵的年收入(均田,一兵至少一百四十亩)。一句话,府兵的超强战斗力是以雄厚的国家土地储备作为基础的。

大唐帝国到玄宗时立国已达百年,土地兼并、人口繁衍、分封权贵早已耗尽国家土地储备,没有土地府兵制就玩不下去了,就要换一种玩法--“募兵制”登上历史舞台,募兵制核心是“给钱就办事”。但玄宗的中央政府没钱,所以只能给政策--政(人事任免)、经(收入分配)、军权(兵为将有)的下放。

大唐的立国基础是以“五姓七族”为代表的关中军事贵族集团,他们也是府兵制的基础。其家族子弟备选“十六卫”(大唐府兵中央管理部门,成为后备军官),中小地主子弟充实地方折冲府。唐中期后,战势频繁,东北与契丹激战;西北与河中诸国,后来更与***抗衡;北方镇压突厥故地;西南防御吐蕃、南召攻击,折冲府多有损伤,入不敷出。

边疆之地,非核心统治区,其涨缩是随着国力而变化的。(这是近代国家形成以前,历朝历代边疆领土多有变化的原因)实际上唐帝国对边疆采取“羁糜”制(非编户齐民,差不多放养式管理,中央政府有时甚至只要个服从名声),这也是玄宗敢于放手的理由。

募兵制还能驱使边疆被征服民族作战,更适应当地作战环境,减少从内地调兵,避免府兵伤亡过度。促进民族大融合,分化敌对势力,吸收同化被征服民族。

玄宗皇帝“御宇多年”,政治经验丰富,还是很有能力的,作为唐朝皇帝中寿命最长的君主来说,他自信自己可以压制边疆的异动,保持帝国稳定。

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政策出台都是有其背景,随着时间推移,变化也就随之而来。本来信心满满的玄宗皇帝,在其晚年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比如,精兵悍将多在边疆节度使手中;高层军官多是胡人;中央失去对边镇的监察;至于杨国忠的颟顸无能,这更是意外……这些都是随时间推移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来应该慢慢解决,玄宗晚年的昏聩失去了解决的机会,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之所以说这些,是为了证明政策、制度都有其缺陷,没有完美无缺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有些解决了,有些不了了之,有些才酿成大错,“节度使制度”就属于“售后服务没做好,出问题的。”

这样的问题,虽然后世的宋太祖以矫枉过正的方式来纠正了,但他的做法,李夔却很不赞同。

这种以消灭中华民族血性与武勇,来换取统治阶级长治久安的方法,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异族入侵,国土沦丧,百姓沦为待宰的羔羊,而苟且偷生的赵宋王朝,最终还是不能保得残命,以一种极度屈辱的方式,沦亡于蒙古人的铁蹄之下。

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要如何才能合理有效的解决呢。

李夔心下,有心想参照现代社会的做法,但现在的他,对于这样的做法,会在唐朝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反应,心下并没有底。

迎着赵之度探询的目光,李夔最终只是轻轻一笑:“李某说过,节度府内部之事,李某作为一个小小县尉,安敢多言。不过,眼下若要离开,却还有件事情,要麻烦一下赵司马。”

“哦?是何事呀?”

“禀赵司马,某欲带本县不良人苏锦奴回归眼阳,尚缺一匹坐骑,欲从司马之处暂借一匹,让她得以骑乘返归。待回去后,某自当牵马重回凤翔,以还……”

“咳,某还以是什么大事呢,不过区区一匹坐骑罢了,就赠予你了。想来你某之间,乃是朋友一般,却还还个什么。”赵之度朗声道:“这样吧,先前她从眼阳骑来的那匹坐骑,就送给她了。你们一道回眼阳去吧。”

李夔站起身来,拱手谢道:“赵司马慷慨大度,多谢相赠。”

推荐阅读: 从木叶开始做反派 写轮眼中的黑夜战场 毒蛊魔仙:九吉不睁眼 重生之科技新贵 我和九尾闯海贼 我的双眼变异了 我在废土造坦克 异时空建设手册 巫师之序 费伦的狂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