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自从那篇《穿着棉袄洗澡》的文章以后,很少再看到那么暗讽和犀利的文章,韩寒已经只关心他的涡轮增压去了,站在学生角度来阐述教育的某些诟病这事儿,好像已经淡出视线。
高考填报志愿,作为许多高中生,谁了解几项大学专业,那本厚厚的书,又有多少人能懂?
先来捋捋流程。
高中苦读三年,参加高考,大部分毛都不懂然后胡乱填报志愿,被大学录取,入学,一个月后发现所报专业根本不适合自己/专业甚至只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比如高级酒店管理,万分后悔并想要转个专业,被学校拒绝,然后混日子(各种聚餐、各种搞对象、各种睡懒觉、各种玩游戏、各种开房)。
又三年,大学毕业,毛都不会!学数控的没见过机床,学计算机的不会用word,学物流的只知道送快递,学建筑的不如民工......
为什么要在一个处于混沌不堪的时期决定其专业方向?一个高中生到底会不会给自己作终身职业规划?到底了解不了解某个专业到底是干啥的。
答案是:绝大部分不懂。
答案是:高中课程太多,大学空白时间太多。
答案是:高中教师不会挖掘学生的潜能。
我们都知道,高中生的课程有多紧张,但是那些大专院校呢?学生们可以说闲的都快长毛了!
如果我们把人才的教育重新定义,比如这样:
高中课程简单化,将部分课程挪到大学里面。
大一,主修高三课程,大学导师负责发掘学生特长,导师主要负责发现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方面,如发现某同学对天文学异常爱好,那么去引导他朝这方面发展。
大二的时候,所有学生都会被导师重新筛选分类,爱好天文学的同学经过引导选择了主修天文,爱好考古的主修考古专业,爱好计算机并有这方面天赋的可以选择计算机专业。
经过导师的引导,学生们彻底了解了自我以及各专业性质,才能更好的顺着明灯的指引朝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学生稀里糊涂的选了专业,等上了大学,发现选错了,那有什么办法呢?大学转个专业有多难?想必大家都知道。
中国那句古话噎死你: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只有卖老鼠药和蟑螂药的!
后面半句是我说的,你们不要当真,很危险,切勿模仿,吃了老鼠药只会让你吐白沫,不能让你重生。
人一生的机会并不多,上大学选择专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
不过,如果你拿着一包老鼠药找到院长说:如果不批准我换专业,我就吞下这包老鼠药!
兴许那样会有效,可这太冒险了,万一院长说:就算你吞下我也不批准!
那你到底是吞不吞呢?
当你打算吞下的时候,因为你爱死了另外一个专业,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