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选择把自己家建造在这种水路的死胡同或者完全无法通航的小何道上,那么自然也会有人选择把自己家的房屋盖在闹事区。
对于没有足够宽阔的陆地面积的水乡而言,专门规划出一片地方作为集市,随后让人们如同逛广场一般逛街,很明显是根本就行不通的。
哪怕是放到后世物资非常丰富的网络时代,网络上面的购物大促销也不是每天都弄的,所以,可想而知以前所拥有的大集市,当然也不是每天都存在的。为了这样一个十天半个月才会出现一次的集市,而专门预先留存一块占地面积比较不错的土地,这彻头彻尾就是一种愚蠢。
但是,完全不考虑集市的问题,忽略正常人所拥有的购物以及消费需求,又是完全行不通的,那么这种时候还能够怎么办呢?当地居民选择把自己的目光转移到了桥梁上。
江南水乡所拥有的桥梁当然不可能每一座都拥有相同的尺寸,就如同城区内部所拥有的道路一般,不同等级的道路在长度以及宽窄上会完全不同,这些数量众多的桥梁也是一样的。
尺寸不够的小桥完全可以不去考虑,但是剩下的一些桥梁作为交通主干道,并且还需要保证桥下的众多船舶能够顺畅通行,所以总是会在进行拱形处理的情况下,扩大桥梁所拥有的面子,类似于给现代的高速公路增加车道,这样一来,桥梁足够宽,那么赶集这种事情自然也就能够在桥梁上展开了。 现代城市里面所拥有的天桥,当年是小商贩贩卖玩具以及盗版vcd碟片的地方,后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成了手机贴膜的地方,这样一种在天桥上面摆摊经商的模式。其实古时候就早已有之。
反正为了交通道路的需求,水面上的桥梁是无论如何都会被建造起来的,那么既然已经存在了如此开阔的建筑物,在桥梁两侧摆摊,弄出这种长条形的集市来,自然就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选择。
唐朝时期的长安城之所以要把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开,并且还会在夜晚执行宵禁制度,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人力以及各种安保措施有限,不存在在深夜里面骑着警用摩托车四处巡逻的公安,也不存在遍及各大街道的各种监控探头,所以,在那个照明条件完全靠月光,外出巡逻的士兵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行走,而根本不可能在深夜当中纵马驰骋的情况下,想要让首都所发生的治安事件下降,自然就只能够选择这种夜晚的时候进行严格宵禁,并且还把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的模式。
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会开始通过更鼓的方式通知街道上的路人,让他们尽快离开商业区返回自己家所在的地方,这种模式在当时确实加强的整个城市所拥有的治安环境,但是却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当时的商业发展。直到后来伴随着社会的演进,才让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的这种模式淡出历史舞台,两者混杂的模式,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方便而言,其实是非常有好处的。
水乡民居当然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模式。
不仅仅只是使用的路面非常开阔的桥梁,随后在桥梁的一左一右摆上一溜长长的摊位,位于桥梁附近的民居,他们的一楼其实也是完全可以改建成为商铺的。
为了能够合理利用土地,并且尽可能的减少自家该房屋的时候所产生的成本,刚好位于桥梁侧面的、河道两岸共计四个民居,其实是完全可以让自己家所拥有的一座墙壁,与桥梁所拥有的侧壁融为一体的。
桥梁一左一右所拥有的护栏,很多时候会参照桥梁所拥有的材质,建造成为非常牢固的砖石结构。这样坚固的材料不至于让行人在过桥的时候因为他人的推搡而从桥上掉下来,并且,平整的砖石结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这四套米不去所拥有的侧面墙壁的其中一部分。
自家房屋所拥有的墙壁,直接就在一定程度的高度范围内河桥的侧壁融为了一体,桥这一头左右两侧的两套房屋,以及桥梁那一头的左右两侧的两套房屋,其实就等于是位于主干道左右的、黄金地段的好商铺。
把自家的一楼完全作为商铺进行使用,不管是想要买点小吃,还是搞点诸如伞具之类的小生意,都完全能够借助这样的地势,让在这座桥梁上面通行的人注意到自家店铺内所贩卖的商品,这样的黄金铺位,虽然会因为紧挨桥梁的关系而变得有些吵闹,但是它的商业价值却是非常明显的。
自家房屋所拥有的大门,依旧还是像周围那些沿着河到的走向排布的民居一般,开在朝向路面的那一侧墙壁上,居住在桥梁左右两侧的居民,却能够将面向桥梁的那一侧墙壁,直接弄成窗口模式。
从桥上过的人,透过打开的窗口直接看见房屋内部的商品,随后只需要在走下桥来之后转过一个直角,就能够从房屋的正门进入到商店内部,这种平日里赶路的时候就能够把长条形一溜摆出去的各种摊位全部都看过来的做法,对于经济繁荣和社会生活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
考虑到水乡地区经常下雨的缘故,因此在墙壁上面开出了窗口还不够,还需要如同拿手给自己的眼睛搭凉棚一般,在窗口的上方使用木质材料制作雨搭,这种类似于屋檐一般的结构,能够有效保证哪怕是在下雨的时候,只要这一天的风雨不是很大,那么打开了窗户的人依旧还是能够正常做生意,而用不着担心自己家的店面泡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