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上,吃点桑椹吧!”
齐国宫中的圃园里,小白的女人们正跟在王姬身后采摘桑叶,准备用这些桑叶喂蚕。这正是王姬这个齐侯夫人展现自己对农事和桑蚕看重的时候,也是为齐国的万民作表率。
王姬身着一身干练的罗裙,手里挽着一个装桑叶的藤篮,笑靥如花。她迈着细碎而优雅的步伐,向小白款款走来,来到小白近前之后,向着小白屈身行礼,与几名姐妹为小白奉上桑椹。
桑椹分黑白两种,黑色的那种其实是紫色,但因为熟得透了,便会显现点黑色,而白椹颜色较浅,但在品尝来时会感到比黑椹更滋味。小白在闻到桑椹这香甜的气息后,也忍不住大块朵颐,不一会儿就连牙齿都染成黑色了。
周历五月,国内的春耕已毕,但农家少闲月,还有一件事关紧要的大事需要人们为之而忙,那便是饲养春蚕了。春蚕长大成虫之后,会吐丝结茧,经过缫丝纺织之后,长丝最终会变成丝绸,作为冠带履;而短丝和那些碎头,被称为丝绵,又轻又软,可以御寒。
蚕是由中国的先祖率先驯化的,而第一个教民养蚕缫丝的人被认为是黄帝的元妃,西陵氏之女的嫘祖,她率先教民养蚕,使先民在皮毛、葛麻之外,最终又获得了一种纺织原料。
被人类所驯化过的昆虫只有两种,一种是蜜蜂,它为人们提供蜜糖、蜂蜡,为人们带来甜蜜;而另一种昆虫便是蚕,人们将蚕在生命的末尾所吐出的丝,纺织成软薄华美的丝织品,并最终在天下间普及开来。
蚕是由野蚕驯化而来的,而中国的先祖在四五千年前便学会了养蚕,当然那时主要依靠茂盛的桑林,可以直接在野外放养。由于在野外放养难以躲避天灾和天敌的伤害,所以古人向便想到了在室内养蚕,也就是建专门的蚕室,于室内进行饲养。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里一直强调男耕女织,而女人们养蚕纺织便成为了她们的本业。在棉花普及前的历代,农桑并举这一政策一直都被沿续着,谁也不能否认。
而春秋之时的农业生产力不高,一个农人耕种百亩田一年所能获得的收获与一个女人纺丝织绢所获得的收益差不多。所以明明是有封建的礼教层层束缚,但《诗经》里还是描写了那些因为婚后生活不幸而主动与男性分手的离异女性形象。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诗经·卫风》里的氓一篇里,那个女性之所以敢踹掉那个负心汉,而去大追求自己新的生活,那是因为她有自己的经济基础。那名女子既然可以通过缫丝纺织来养活自己,那么我们大概也能从中得知,丝织业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齐国因地处海滨,土地贫瘠多盐碱,而生命力顽强的桑树却能在这种盐碱地里生长,这便为发展丝绸纺织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太公时起,齐国历来便主张发展工商业,通鱼盐之利,兴女红之业。女红之业的发达是建立在齐国发达的桑蚕业上的,丝织品也成为齐国的根本产业之一。